首页 > 郑邦评论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阳刚之气,仅靠这些恐难形成

发布时间:2021-02-02     浏览量:156


青锋


针对“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一问题,媒体公开的教育部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青锋认为,恐怕还不够。

多少年来,我们不断呼吁,学校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整个社会普遍形成了共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应该说,不论是社会,还是单个家庭乃至个人,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能不说空前之高。但为何还会出现人们担心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呢?

在青锋看来,“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最大的原因之一,不在学校,而在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是影视剧创作,没有一个娘娘腔,或者没有一个女性化的男性角色,似乎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电视剧就有可能缺乏吸引力,缺少引入关注的兴趣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导向出现了偏差,继而影响到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不少的懵懂少年盲目模仿。

更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作品角色的定位,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凡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男子,不是梳个大辫子,或者一口女人腔,就不能说是艺术家,或是艺术工作者。这种套路长此以往,必定也给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模仿带来偏差,让他们误认为,凡是文艺工作者,要么就是得梳个大辫子,要么就得是和常人说话不一样。不然,就表现不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来。

说实话,从教育部有关答复可以看出,教育部多年来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比如,答复公开的“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项目进行的“‘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城镇化视域下居住分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等,以及支持高校加强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动理论创新等。

但为何教育部门搞了那么多的项目,以及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等,还会出现“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被人高度关注呢?除了文学创作、电影电视剧创作等导向偏差外,青锋认为,有可能是不少项目和研究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或者不能真正落实到实际之中。因而,遇到问题,说起来总是“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老调重弹,老调反复谈,实则看不到有什么新的大的变化。


作者:青锋(范庆锋),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曾任省时事报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报社、杂志社负责人,中国地产周刊主编等。擅长媒体发展战略布局、团队搭建,新媒体运营等。在时事评论、报告文学和人物通讯,典型报道等方面多有建树。始终坚持并致力“用深刻的思想解读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著有《做有思想的媒体》《白字黑字——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等。


版权所有©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    京ICP备2023022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