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邦评论

护《书》、读《书》:“典籍里的中国”传递的怕不止这些

发布时间:2021-02-14     浏览量:226


青锋


辛丑年第一天,也就是牛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选择在黄金时间播出看似一档读书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看伊始,说实在的,青锋是为央视捏着一把汗。但随着节目通过古代和现代穿越的设置,尤其是通过读和演巧妙的结合,让青锋不仅瞬间荡气回肠,还让青锋从中得到不少教益,甚至不由感慨,这哪里只是讲故事,而是在给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弘扬。

《典籍里的中国》以西汉经学者、儒学宗师伏生在秦始皇下令焚书之时,冒着杀头危险,逃离咸阳城,带着《尚书》回山东老家,途中遭遇乱兵,其子舍身保书,而妻子又任凭饿死而不让其拿《尚书》换取她的性命,最终将《尚书》带回老家藏于墙壁之中。而其历经战乱几十年后再回老家,发现所藏《尚书》大半损毁,仅剩二十九卷,然后以九旬之身讲书的故事,把几千年这一典籍《尚书》的来历,通过伏生扮演者和其他演员的表演,展示给了人们。

不能不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是一大创新,而这创新首先在形式上。他一改过去《百家论坛》等节目以一人讲述,而让大家听的形式,将现代的舞台表演,用穿越的方法连接起来,通过声音、画面给我们再现了伏生以及那个时代的大禹、周文王的历史故事,给人印象生动,深入人心,直击心灵,让人不仅了解了历史,还深深为历史所震撼。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如果仅仅通过读这些文字,或许当下的不少年轻人恐怕还难以理解其中含义。但是,通过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我们完全可以明了,《尚书》几千年能够得以流传,西汉经学者、儒学宗师伏生不仅功不可没,还说明他为何要拼死、拼了妻子儿子的性命也要将《尚书》保护传以后世的深意。如此诠释历史典籍内涵,恐怕也是又一创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下的不少人看到这句话,如果仅仅从有关资料上查阅,恐怕被告知的是,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是指,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但如果不去深究的话,或许不明白这句成语来自《尚书》的《五子之歌》,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即夏朝大禹之孙太康,因为热衷长期在外田猎,招致百姓反感,后羿一呼百应,在占了其国都后,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在追述大禹的告诫时,太康其母和五个弟弟为表达怨恨与哀悔而作《五子之歌》。

用句现代话来诠释,就是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驱除出城,在黄河边走投无路时,深刻反思,总结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教训。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论哪朝哪代,都要牢牢记住,一定要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要记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作世界历史的动力。

所以,青锋认为,《典籍里的中国》表面上看是一个读书节目,但实则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而首播讲述的伏生护《书》、读《书》的典故,传递的不止是要人们读书这么浅薄。

作者:青锋(范庆锋),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曾任省时事报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报社、杂志社负责人,中国地产周刊主编等。擅长媒体发展战略布局、团队搭建,新媒体运营等。在时事评论、报告文学和人物通讯,典型报道等方面多有建树。始终坚持并致力“用深刻的思想解读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著有《做有思想的媒体》《白字黑字——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等。

版权所有©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    京ICP备2023022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