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欣赏

张玉海|相遇是缘 相聚是福(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发布时间:2022-02-20     浏览量:72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历练,人对缘和福的体会、感悟会有更高深的理解和面对。

走出校园象牙塔、迈入社会大家庭,扑面而来的是滚滚洪流样的缘分和福报,相遇相聚、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缘,汉语一级字,读作yuán 。笔画:12画,释意:①原因:缘故|缘由|无缘无故 | 只缘身在此山中。②命运:喻为命运的丝线。③边:边缘|外缘。④沿着,顺着:缘江而下 | 缘溪而行|缘木求鱼。⑤发生联系的机会:缘份|人缘|血缘。

缘,源出于佛教的词汇和意境,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而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成为人类考究未知世界的一种合理解释。而福,是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符号和现象......

福字含义其一:与祸相反,带来好运。

古代有很多关于福字的野史存在,其中一些就是与避开祸端有关系的。相传在朱元璋刚建立明朝的时候,他想要杀人时,就会用福字作为标记,贴在那家的门上。后来这件事情被当时的马皇后得知了,为了救人,马皇后安排人在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了福字。那些原本可能招来祸端失去性命的家庭,因为这个福字而幸免于难。于是后世人们都会在大门上贴上福字,以表达祛除祸端迎来好运的愿望。

福字含义其二: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俗语有句话叫“多子多福”,子孙后代多了,福气才不会断掉。人多才能创造出来更多得价值,给家庭带来更优越的生活,这也是生活美满的象征,家庭幸福最直接的体验。虽然现代人认为孩子还是少要的好,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人来说,还是喜欢把家庭幸福和孩子多少挂钩的。

福字含义其三:代表富贵,衣食无忧。

除了在门上贴福字,人们还乐于在很多物体上贴福字。比如粮仓上倒贴福字,希望来年多多收获粮食;比如在垃圾桶上倒贴福字,寓意倒掉的是灾祸,留下的是福运。福字音同富,代表了富贵,更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有有饭吃有衣穿,是最朴实的希望。

福字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甚至有上千种写法,人们对于福字的热爱和追求,远远不限于其所代表的含义。

我们在命运的安排下、因某种缘故相遇,沿着人生某条线路相聚同行一程,把缘分化作某种现实生活故事,进而求得某种福报,汇聚起来、使人生得以圆满......

缘来缘去、福来福往、在缘与福的不息求索中,我们相遇、珍惜、相聚、别离、获得、舍弃、欣喜、尽力、欢乐、伤感、满足、失意......完成人生过程、走过世间行踪。


在某个春天里,睡意惺忪的慵懒清晨,无意间听到了孙燕姿那首《遇见》,顿然神清气爽——

“听见 冬天 的离开

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

我想 我等 我期待

未来却不能因此安排

阴天 傍晚 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著队拿著爱的号码牌

阴天 傍晚 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

la …………

我往前飞飞过一片时间海

我们也曾在爱情里受伤害

我看着路梦的入口有点窄

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总有一天我的谜底会揭开”......

想起了琼瑶阿姨,和她那些影响了一代人青春、爱情的言情小说,第一本是在“林青霞”家。

那是1985年的一个周末下午,鼓足勇气、厚起脸皮去了她家。位于中原路河医小门对着的康复街西侧的一个小巷里,小巷正对二七区城肥队,弯过城肥队围墙向里的羊肠小道的一侧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民委的办公楼和安静小院,这里曾经是市财政局,有年,财大气粗的财政局另辟地方盖了新办公楼后,市里把这里交由这两个单位使用。

他们院对面是财税宾馆。过了这里羊肠小道延伸到康复街和城中村菜王的住家楼院。中原路进小巷口,城肥队西临着一个大院,院子里黄土绿树、空旷安静,黄土地上矗立着两座大楼,西边的是办公楼,北面临中原路的是家属楼,这里是能源部机械研究所,“林青霞”家就住在这个楼上。

和“林青霞”的初次见面,或者说是相遇,是在1981年的夏天里,走进小升初的考场,是四中德式红色主教学楼三楼的一个教室。

窗外校园里,大法桐树绿色的叶片随着热风闪动、折射出变幻的阳光灿烂,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的此起彼伏地鸣叫的没完没了;室内头顶上的两个大吊扇吱吱呀呀的转动着,增添了燥热和烦闷的感觉。紧张的我忍不住时不时从嗓子眼发出怪异的咳嗽声,与安静而紧张的教室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怪异的咳嗽声影响了其他考生,使坐在前面的女孩儿感觉不舒服、不自然的扭动,汗水把她白衬衣溻湿了,宽宽的内衣肩带若隐若现......,终于,她愤怒的扭过头瞪了我一眼,这是一张清纯美丽堪称美轮美奂的脸,后来在高中时看了一些港台电视剧后,我把她形容为犹如林青霞一样的面庞,而且皮肤有着大理石一样的质地和光泽。而且,高中我们同班......

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就举着那张白色的纸条、穿过福寿街小学的校园、上了胜利南路、然后是我家门前的苑陵街、向家奔跑。我们福寿街小学全校只考上了六人,有些狂喜!跑进我家小院站在扭曲向上的小枣树下,大口喘着粗气、喊:“爸,妈!考上了,我考上了!”......我看到他俩正站在我家西屋平房的房顶,商量把房子翻盖成二层小楼,因为哥姐我们慢慢都长大、有些住不下了。他俩停下来对我一笑,说了声:“呃”......

这个家属楼是长长的通走廊,走廊一侧是一排玻璃窗临着中原路,走在走廊上看着阳光下的中原路明媚中有稀稀拉拉的行人和车辆无声的经过。走廊临一侧是住家的房子,进去左右有厨房和厕所,里面是大客厅。

“林青霞”坐在客厅临窗的写字台前安静的看书,右腿蹬着椅子的横杠,腿上摆了一本琼瑶的《在水一方》,这是我近距离接触到的第一本琼瑶小说,是同样暗恋追求她的同学刘钢柱借给她的。“蒹葭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梦幻般的浪漫。

我们在午后的阳光里谈着小说,谈着艺术,我虽然向往爱情、倾慕眼前这个佳人,但还完全混沌未开、孤陋寡闻、平日里只是心无旁骛、埋头苦读、专心学业,听的是云里雾里。只记得那天她提到了纳兰性德,她痴迷的如醉如痴,让我肃然起敬、感觉这个外国人好生了得。

多年以后有了时间和精力,查到了相关资料,原来这是个中国人!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入青春,真的是不解风情、不懂爱情,有缘相遇无缘常聚,“回首五年如一梦,叹息青春已枉然,奈何岁月催人老,黯然独自回故乡”......“林青霞”的离去也是必然......

世间一切皆是缘,缘分不仅是爱情。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我们每时每刻遭逢着不同的缘,在学会接纳中懂得珍惜,在珍惜缘分中迎来一个个不同的相聚,在聚散交替中成了自己......

因缘相遇、因聚幸福......

“用一朵莲花商量我们的来世、再用一生的时间奔向对方”......

呱呱坠地、来到世间,血浓于水、情深缘远,与父母姊妹结下亲情之缘。几十年间,朝夕相伴,喜怒哀乐,好合好散。

命运安排、十载寒窗、同学之谊、不分男女,求知立志、尚学笃行、成年之后、劳燕分飞,缘分不浅。

萍水相逢、生活指引、各种缘分、各色人等、或亲或疏、林林总总、有说有笑、来来往往、看似偶然、实属自然。

一路上,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街一店、一厂一院、一山一水、一亩一田、一风一雪、一暖一寒、一天一地、一牲一畜、有缘相遇、皆是风景。

在每一个同样的早晨和黄昏、在每一个不一样的日出与日落、在每一个同样的晴空万里、在每一个不一样的愁云惨淡......

以不一样的每个日子来实现和证明自己、完成生命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把缘抓牢、把聚拢起,这就是生活。

为亲人朋友过生日、庆升学、贺就业、祝婚姻,所以相聚一场;思念过往、流连故交,同学战友、相约举酌、把酒言欢,所以尽兴欢畅;年轻时代、血气方刚、活力四射、意气用事,街头校园、砖头大棒、聚众殴斗、两败俱伤、血汗横流,也算相聚;工作缘由,教书育人、耕耘课堂、组织活动、引领青年,是大的相聚,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或刻意为之、或在天之缘,但很有意义......

在走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后,组织大型活动这一最普遍的方式,使这种相聚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搞活动参与人员甚众,需要广阔的场地,广场成为那些年自己生活中时常出现的地方。广场,是城市人们交流聚会的处所,也是城市静止而灵动的灵魂。在广场上发生过一些令人难忘的生动故事。

这座城市最初只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广场——二七广场。

她位于城市中央,中原东路(正兴街)、解放路、二七路、人民路、西大街、德华街六条大道在这里交汇。广场中间是二七纪念塔,红砖白栏、绿树环绕。广场起初不大,儿时经常坐在四周的生铁围栏上望着蓝天白云遐想......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最高潮——(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在这片土地上爆发!几天后,罢工被血腥镇压,罢工领袖在这个广场被杀害。当时这里叫长春桥,是一片荒野乱坟岗。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这里修起广场建起高塔,纪念那些英雄的人们和英雄的历史,也为市民集会、游玩提供了好去处。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场有所拓展,周围商场林立、日夜川流不息。在九十年代,这里发生的名噪一时的“商战”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型商业零售业的基点和发展走势......

有那么两次,一次是1998年的初秋,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我冒雨登上了广场上的二七塔......

同行的还有前面一年考来的几个小弟,秋华、郝涛、卫东、邢进等,这是因为正在召开的全市少代会的一项仪程,参会的少先队员代表共900多人会间参观二七塔、观赏城市夜景、感受飞跃发展的时代变化和生活气息。

900多个欢蹦乱跳、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我们和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乘坐着十余辆宇通大巴出了嵩山饭店、在流光溢彩的夜色中浏览着街景,来到了广场上。带着第一批孩子大约100人沿着狭窄的步梯,先上了塔......

站在风中雨丝不断打在脸上的清冷里,无暇顾及远近不夜城般的美妙夜景,看着窄小的空间和上塔那狭窄的楼梯,眼前簇拥着的欢快孩子们,心生担忧。因为安全。

想了想对他几个说了,商量留一个人在塔顶入口处迎接,维持秩序,其他同志在塔下分别带几十个小朋友有序一次登塔,控制流量、无缝衔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更是为了安全。

留在塔顶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身为老大哥的我身上。几个人下楼离去,原本热闹嘈杂的塔顶突然安静下来,静的有点可怕......

人在独自处于一个不太熟悉的空间里,尤其是夜晚,会心生恐惧。这时雨越来越大、四周回旋起莫名的呼哨,使这种恐惧愈发加重,看他们还没有上来,就摸着弯曲的狭窄楼梯下到有灯光的楼顶层(11)层......

突然“咣当”一声巨响从楼下传来,在空荡荡的楼里回响。战战兢兢的下到下面一层(10层)看个究竟......

令人细思极恐的一幕发生了——这一层原本锁着的展厅大门大开着,然而我确认还没有人上到这几层......

巨大的恐惧中顾不得许多的狼狈逃窜,一步五个台阶的跳着下楼,像只陀螺般旋到了塔的第六层,才遇见了携手结伴上塔的统战部潘部长和青农部曹部长,慌慌张张的向他们说了,两人和我一起又来到大门洞开的塔10层,看着眼前的景象,他俩也慌了。

很有经验的曹部长搀着腿已发软的潘部长,嘴里念叨着:“不信可不中啊,着塔下面埋得可都是二七烈士的冤魂啊”......

回到饭店,进了房间,同屋的同志说:“刚有个熟人来找你,等了半天先走了”,我问了那人的特点长相之类的,始终想不到是谁,只是感觉与我很熟,虚无缥缈、不知所其为哪位?注意,那时没有手机,通讯远没有现在发达,周围亲戚朋友没人知道我住在嵩山饭店......

百思不得其解中,同志说:“没事,人家给你留了个字条”,字条上聊聊数语,字迹熟悉,说的是近日不见,十分想念,如有时间,可去小李庄东街149号一聚......

好奇心乍起,大会结束,休息一天,让东东骑着摩托去了小李庄东街,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走到148号,前面没了道路,只是一个黄土包......浑身发起了鸡皮疙瘩!

这件事被史书记听说后,那个阶段每到机关开大会,需要调节气氛时,就会调侃:“来,给大家讲讲你那次‘二七惊魂’”......


第二次难忘记忆是那年全省志愿者大会的召开期间,与会代表要参观几个有代表性的青年志愿者文明岗。省市领导都很重视,团省委几个书记和市委分管的杨书记亲自参加,车到了二七广场的华联商厦,司机师傅难住了——这里左转逆行禁行......

说着:“我试试”,下车来到广场交通岗亭,上了台阶,进了岗亭,看着三个交通干警在围着取暖,这也是个冷雨天。贸然发问:“习磊不在岗上?”。习警官是前不久我们评选的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交警,我并不认识。

几个交警知道是熟人,接受了我的解释和安排,“听你的”......

下了岗亭,广场周围六条大道全部禁行,缓步斜穿广场走向大巴车,秦风冷雨下六个大路街口停车行人的万众瞩目中、右手举过头顶、食指缓缓绕动、指示车辆强行开上商场停车场......


二七广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潮向这个人口大省省会城市不断聚集,结构急剧膨胀,已不能满足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定位和社会需求。又一个广场应运而生了......

在曾经被称为“西郊”的广大地面上,中原路嵩山路交叉口东南侧,很长时间里是一片黄土和农民菜地浑然一体的空旷之处。她南边的省电业局建成较早,大楼上面的大钟走的比较随意,像是电流不稳一般。

中学暑假的一天,同学们聚在一起,结伴骑车从一条现在叫兴华街的雨后泥泞小路上经过金水河(这是蜿蜒贯穿老城中心区的一条景观河,那时还是一条散发着臭味泛着白色泡沫的小黑河),河上是一小铁桥,细小的栏杆缺七少八的横七竖八着。桥的左侧电业局大楼围墙外是一片小树林,幽深、浓绿......

九十年代初,时任张市长魄力大,在他主导下,把金水河进行了整体疏浚,打了24眼机井抽取地下水使黑河变绿波,滨河公园有了雏形,绿城广场也建设起来了。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蔚为大观。她分东西广场。东广场是广场文化的舞台;西广场正中有时尚的音乐喷泉,夜晚五颜六色的射灯光束中喷泉水柱随着曼妙的音乐高低起伏、煞是好看。喷泉边有两座青铜雕塑,两个青年的形象——《嵩山》威武大气,《黄河》长发飘逸。广场还养了千八只和平鸽,每到周末放出来,白色的精灵或在地上蹒跚觅食,或在空中翱翔展翅......使这个城市平添了许多大都市的气息,也映衬着人们愈发美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广场举办大型集会、凝聚人心、启迪心灵、提振城市精神的社会功能发挥了作用。

在这里,我和同志们曾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这是个好地方!西邻市委市政府,北对市青少年宫,一侧挨着省图书馆、后来又建成了科技馆、博物馆,交通便利地域开阔;四周高校林立、企业云集,方便活动人员组织。

95年1月22日,全市第一次青年志愿者集中行动开始。我带领57中的志愿者身披绶带、手挥小旗,开展了“劝阻不文明行为文明交通在行动”志愿者活动。后回到办公室撰写并冒着漫天大雪到工人路晚报社送稿子,发表了《瑞雪青春映市风》......

在这里,市大中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诞生了。那是个初夏的黎明,我和部长各自扛着200根竹竿从办公室出来向广场走。我们布置会场要把竹竿用铁丝固定在场地四周的栏杆上插上彩旗,营造活动氛围(团的工作经费紧张,活动经费要靠自己拉赞助,很多体力活不能雇人代劳)。他是个180的黑大汉我是个170的小瘦子,无人的街头,我擦擦汗水、不断拾起肩上散落的竹竿看着部长孔伍的身影越来越远......

在这里,我们举行了首届十八岁成人仪式。95年5月18日,来自全市各行业的三万余名适龄青年代表在蓝天白云下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崇德、尚学、自强、奋进!迈过成人门,肩负起人生和社会责任!若干年后,在各方努力下,这个日子经市人大通过定为城市的成人节。让我们在仪式感中帮助一批批青年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

集体婚礼、广场文化、绿色周末、百家钢琴颂祖国......最密集时,我们一年在这里组织了79次大型活动。难忘,为了追求更好的资料拍摄效果,凛冽寒风中爬上十几米高的灯架按下快门;难忘,在一次广场文化晚会后送参加演出的郑州第二师范一百多名孩子回荥阳后,回到互助路的街头,点了一盘凉菜、一碗拉面,喝一口沁人的啤酒,午夜零点,灯火辉煌,夏风荡漾......;难忘,一次次活动后,长期负责宣传的我在众多记者朋友簇拥下,站在广场绿树下,长枪短炮,闪光灯“噼啪”声中留下青春的记忆......

最难忘的是,99年12月31日在这里我们组织的“喜迎新世纪  祝福新千年”大型晚会即将开始。安全起见,广场四周已戒严。但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海望着亮如白昼的舞台,开始一波波“拍击”执勤民警的人墙和广场的围栏!朱书记慌忙对身边忙碌的我说:“快、快、你来的快,赶快写个“安民告示”让我广播!”

情势紧迫,从兜里拔出笔却发现没带纸,迅速闪进舞台后的公共厕所,向看门大爷讨了张卫生纸,借着厕所昏暗摇曳的门灯微光,写下十条歪歪扭扭的文字......

轰轰烈烈的活动建立在周密的前期工作基础上。一般包括人员组织、场地联系和布置、领导邀请、新闻单位接待、文字材料准备。尤其是文字材料,是活动和工作的脉络和灵魂,往往使人绞尽脑汁、夜不能寐。

在广场斜对面市委北院临互助路的那座小楼里,那些年灯光经常是彻夜不息的,方案、通知、总结、讲话、发言、主持词、仪程、新闻通稿、宣言、倡议书等等在不息灯光的日日夜夜,在那张办公桌的笔下流出......家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每当我告诉他们要加班,家属就会骑车把换洗衣服送来,尤其是夏天。曾在写的兴起时,半夜两点脱光衣服到卫生间冲个凉水澡在桌前奋笔疾书;曾经创造过连续三昼夜不睡觉的极限记录,来送夜宵的饭店老板在第三天终于忍不住搂着我的肩膀说:“天哪,你这给共产党干活比我自己挣钱还拼命!”;曾经一上午写出2万多字文件,在不断接打电话和接待来客的情况下......

长期超负荷运转身体出现问题,腰椎压迫神经。在精神力量支撑下,还能前行、还要奔走。

在代表党组带领工作队进驻豫西山地的小村庄后,生活节奏骤然慢下来了。年轻同志也接上来了,很多工作不需要再参与了,是该考虑离开的时候了。毕竟团的岗位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年轻干部的地方......

后来,每当我走过绿城广场,都会闻到青草的芳香,让我想起那些为民谋利的市长官员们和与他们一样的一个个像我这样普通的城市建设者......;在腰病发作时,每当我走过绿城广场,会在疲惫疼痛难忍时在广场的长椅上坐下来,抬头看看白云飘荡的无垠蓝天,有飞翔的白鸽和五颜六色的风筝。脑海中总浮现出《钢铁是怎样看炼成的》保尔在伤病修养中坐在克里米亚疗养地公园的长椅上,手拄拐杖,风,拂动他凌乱的长发,空中大鸟飞翔的画面,是啊,岁月静好,是曾经且依然在负重前行......

多年以后,另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我随省里一个调研考察组到豫北去。汽车奔驰在早春中原大地的旷野上,带队的省直机关领导聊天时好奇的问:“你们共青团都干些啥啊?”我回答他一句:“那是一部壮丽的诗篇!”(这就是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和出处)

窗外,绿满原野,春风拂面......


   在2021年的初冬,新冠疫情再次爆发。独居的小区和全市一样开始连续十次不间断核酸检测......

 在这个两年中间五次爆发疫情的城市,白衣战士付出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辛勤汗水,也更有缘与我们相遇相聚,每次拉起了警戒线,社区工作人员和保安认真的维持着队伍的整齐有序,并不断重复着扫码等相关事宜。

可贵的是,烈日炎炎下,白衣战士们身穿的防护服内温度应该在50度以上,就像一直呆在桑拿房里,而且桑拿房洗澡是脱得精光,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大雪纷飞处,坐在小区开阔的广场上连续十几个小时为大家做核检,冻得也是苦不堪言......她们都是些年轻姑娘,还都是孩子!

和她们一样,十几个志愿者都是年轻力壮的姑娘和小伙子,这时都有伤风化的三三两两、四仰八叉的躺在旁边的草地上、瘫软着——他们挨家挨户敲门催促下楼检测,电梯早停了,几栋30多层的高楼跑上跑下,而且他们负责的不止这一个小区,也许是周围很多小区,从头天晚上开始,一个个小区这样的一路跑来,跑到了中午,相当于跑了几个超长马拉松加上连续参加了几次奥运铁人三项!

他们是当代小铁人!幸亏是年轻力壮,要是换作我这样的老弱病残就不是瘫软地问题了,恐怕早就彻底软了......

  白衣战士的身影出现在南门那里摆好的桌子前,桌子上方悬挂着鲜红的党旗,远远地看到旗帜,心里踏实了......医务人员穿着白色太空服般的防护服,像航天员一样缓慢的移动做着准备工作。

其实从头天晚上,很多老人已经带着小马扎在排队的南门通向中心草地喷泉水池的那条绿树葱茏的小路上等着了。看着几百人坐在那里聊天排队等着,又是望洋兴叹——估计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就转身回家做饭了。

心神不定等待着,半斤酒下肚,天也擦黑了,看看下面的队伍尾部已经消失在楼下的暮色里,人少了,擦擦嘴,下楼。

队伍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过了旁边的2号楼,邻居们磨出了耐心、排着队、相互让根烟、轻松的调侃着,自己却要咬牙坚持,生怕坚持不到腰疼难忍,或者无力站立,心里想着这几天有机会一定要买个小马扎,有备无患。

做事情要提前谋划、做好充分准备,有备无患,才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像那年搞创建,在迎接检查的文本材料合订本第一稿终于完成那天半夜,坐在主管的范主任办公室,点上一根烟,情绪稍定的说:“人生在世有的罪是上天所赐、无法逃避,只有承受和面对,有的罪是自找的,人不要自讨苦吃!”。

第二次检测就顺畅多了,检测人员和社区邻居都有了经验,速度更快了。熟能生巧、拥有经验可以提高效率。出不去,买马扎的心愿未了,拐棍又拿上,快坚持不住时,可以拄着地助力......

几次检测下来,好像检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享受着过程中邻居间难得的聚在一起,聊天相望,是种特殊情况下的大团圆、都有些熟悉了。特别开心的是那些孩子,同时见到这么多人相聚,像过节和赶大集,在队列间欢快的奔跑打闹,使核检平添了人生相聚的欢乐气氛......

情况也越来越好了,疫情有所缓解,社会形势也逐渐松动,关注着一次次政府的新闻发布会,那上面有几张熟悉的面容一直出现,那是多年前青年工作中的两个小妹妹,曾经青涩的小女孩儿,现在身着正装、口戴口罩、庄重严肃、成熟老练的对着镜头发布着一号号疫情通报......

他们久经打磨和锻炼,已经成为优秀的青年官员。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这个世界一直都在改变。

随着她们的官方发布,一个个好消息传来,一个个封闭的社区解封,电视上、微信里,解封的群众在各自小区门口放起了鞭炮,炮竹声声中,各个小区的邻居们万众一心涌向外面的世界,像过年一样......

这天一大早,有人来敲门。是09 的邻居小伙,他憨厚的递来一大塑料袋蔬菜,红红的番茄、黄黄的土豆、青青的豆角......说着:“哥,这一解封,我就跑远处的批发市场买了些菜,送给你吃,可新鲜”,然后转身回了隔壁。

心存温暖中,抄了番茄炒鸡蛋和酸辣土豆丝,小小的厨房里,人间烟火中弥漫着饭菜香美的气息,那是生命的气息......邻里间的交往,也是一种相聚,相聚是福......


高中那个秋日下午在同学“林青霞”家的客厅,因《在水一方》初步了解了琼瑶和她的小说,虽然单恋的这段感情之缘浅显而短暂,自己却由此对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琼瑶小说有了些了解。

同样在那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晚年坐在他别墅对面的西子湖畔、夕阳西下、柳丝婆娑,慨然道:“人生就是来到这个世上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像人生中的每次相遇与相逢一样,琼瑶小说中,尤其喜欢《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的书名和意境——经过了年轻时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熙攘繁闹的尘埃落定后,在人生暮年开始沐浴着夕阳的浓重橘红中,回首往事、展望余生......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

聚散两依依今夕知何夕

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

宁可相思苦怕做浮萍聚浮萍聚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

聚散两依依今夕知何夕

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

宁可相思苦怕做浮萍聚浮萍聚

走也不容易留也不容易

心有千千结个个为君系

醒也不容易醉也不容易

今宵离别后还请长相忆长相忆

长相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花开时节又逢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一种种缘分使然中,有着一次次相遇相聚,聚散离合、聚散两依依......

相遇是缘、相聚是福......

作者:张玉海 男  1969年生于郑州。1990年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生物系至郑州十五中任教。1995年公选至共青团郑州市委工作。2007年转岗至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91年始,零星发表散文、随笔、调研报告、论文等。

版权所有©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    京ICP备2023022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