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0日下午罗永浩的第一条吐槽微博发出,到9月15日晚的长文“收兵”,一场关于预制菜之争的风波席卷西贝。
有媒体以《西贝惊魂120小时》为题还原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此次危机应对上的一些细节。其实,复盘整场风波,不难发现,西贝之所以走上舆论风口浪尖,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只是导火索,其根源在于企业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的系统性失灵。
认知错位导致企业应对失效
西贝风波之所以能迅速发酵,成为全网热议的公共事件,核心在于它精准地引爆了餐饮工业化浪潮中,消费者对预制菜早已存在的焦虑情绪。这场风波的关键议题,正是预制食材的知情权与透明化。
当罗永浩的质疑引爆舆论时,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个朴素的问题:第一,我在西贝吃的菜,到底是后厨现炒的,还是加热即食的预制菜?第二,为什么西贝的价格如此高,支撑溢价的价值点究竟在哪里?
西贝后续的系列回应,始终执着于强调其食材并非预制菜,试图用行业的专业定义去居高临下地“教育”消费者,而完全忽视了官方定义与坊间认知之间的差异。
在消费者心中,预制菜可能意味着不新鲜、没锅气、性价比低,而企业却回避了真正触动情绪的痛点。这种认知错位直接导致了企业层面的诊断失效。更致命的是,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以情绪化、对抗性的姿态参与舆论争议。
贾国龙的每一次“硬刚”,都可谓在消耗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这不仅是个人的公关败笔,更是西贝作为企业,其管理思维滞后于时代节奏的一次集中体现。
企业生存法则已发生变化
西贝事件若孤立来看,是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案例,但若将其置于中国餐饮业向标准化、连锁化迈进的宏大叙事中,暴露的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餐饮企业在规模和效率上狂奔突进,却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用户沟通机制。
过去几十年,以西贝为代表的连锁餐饮品牌通过中央厨房、供应链管理等手段,推动餐饮业标准化,并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无疑是行业进步。然而,企业的现代化,不应仅停留在“硬件”或者技术层面,更应涵盖企业文化、品牌沟通、舆情应对等“软实力”的系统建设。
此次风波中西贝的应对充分暴露了短板:反应机制迟缓,舆论判断失准,沟通策略错位。它拥有现代企业的技术和规模,却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逻辑与用户意识,危机应对仍停留在自说自话的传统模式。掌舵的核心人物,似乎更习惯于用“老板思维”,而非“用户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高度连接、情绪共振的共同体。就如此前不少舆情事件一样,一次投诉可能演变为全民声讨,一句回应可能引发全网嘲讽。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已然发生变化。过去,只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就能赢得市场;如今,还必须懂得如何与消费者对话,倾听沟通,提供情绪价值。
餐饮业的发展已越过了“吃饱就行”的粗放阶段,而进入到追求品质和体验的精细化时代。大众心理也早已重新定义“价值”——它不仅包含产品本身,更涵盖透明、尊重、共情等情绪维度。当争议产生,所谓的危机公关不过是技术手段,只能“救火”,而更重要的则是与用户情绪对话。
有媒体以《西贝惊魂120小时》为题还原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此次危机应对上的一些细节。其实,复盘整场风波,不难发现,西贝之所以走上舆论风口浪尖,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只是导火索,其根源在于企业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的系统性失灵。
认知错位导致企业应对失效
西贝风波之所以能迅速发酵,成为全网热议的公共事件,核心在于它精准地引爆了餐饮工业化浪潮中,消费者对预制菜早已存在的焦虑情绪。这场风波的关键议题,正是预制食材的知情权与透明化。
当罗永浩的质疑引爆舆论时,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个朴素的问题:第一,我在西贝吃的菜,到底是后厨现炒的,还是加热即食的预制菜?第二,为什么西贝的价格如此高,支撑溢价的价值点究竟在哪里?
西贝后续的系列回应,始终执着于强调其食材并非预制菜,试图用行业的专业定义去居高临下地“教育”消费者,而完全忽视了官方定义与坊间认知之间的差异。
在消费者心中,预制菜可能意味着不新鲜、没锅气、性价比低,而企业却回避了真正触动情绪的痛点。这种认知错位直接导致了企业层面的诊断失效。更致命的是,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以情绪化、对抗性的姿态参与舆论争议。
贾国龙的每一次“硬刚”,都可谓在消耗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这不仅是个人的公关败笔,更是西贝作为企业,其管理思维滞后于时代节奏的一次集中体现。
企业生存法则已发生变化
西贝事件若孤立来看,是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案例,但若将其置于中国餐饮业向标准化、连锁化迈进的宏大叙事中,暴露的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餐饮企业在规模和效率上狂奔突进,却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用户沟通机制。
过去几十年,以西贝为代表的连锁餐饮品牌通过中央厨房、供应链管理等手段,推动餐饮业标准化,并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无疑是行业进步。然而,企业的现代化,不应仅停留在“硬件”或者技术层面,更应涵盖企业文化、品牌沟通、舆情应对等“软实力”的系统建设。
此次风波中西贝的应对充分暴露了短板:反应机制迟缓,舆论判断失准,沟通策略错位。它拥有现代企业的技术和规模,却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逻辑与用户意识,危机应对仍停留在自说自话的传统模式。掌舵的核心人物,似乎更习惯于用“老板思维”,而非“用户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高度连接、情绪共振的共同体。就如此前不少舆情事件一样,一次投诉可能演变为全民声讨,一句回应可能引发全网嘲讽。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已然发生变化。过去,只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就能赢得市场;如今,还必须懂得如何与消费者对话,倾听沟通,提供情绪价值。
餐饮业的发展已越过了“吃饱就行”的粗放阶段,而进入到追求品质和体验的精细化时代。大众心理也早已重新定义“价值”——它不仅包含产品本身,更涵盖透明、尊重、共情等情绪维度。当争议产生,所谓的危机公关不过是技术手段,只能“救火”,而更重要的则是与用户情绪对话。
此次风波也是一记沉痛提醒:在中国餐饮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与技术的标准化同步推进。企业不仅要会做产品,更要懂传播、善沟通,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态度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可持续信任。
来源:成都商报

1
西贝惊魂120小时:危机公关为何一再失效?
2
女子误踩“化骨水”去世,真相不能被埋没
3
9部门发文:19项措施扩大服务消费
4
西贝罗永浩之争:鼓动再多的消费者助威,也干不过网红的忠粉
5
中新网评西贝争议:老板教育消费者,本质是爹味营销作怪
6
广东茂名电白区5家“假沉香”企业被立案调查
7
将送10万现金至西贝总部并直播,兑现悬赏公告:罗永浩深夜再“开炮”
8
罗永浩西贝“互撕”,似乎各有心思
9
罗永浩宣布“停战”后西贝暂停后厨参观,“老罗”套餐下架
10
学校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孩子,个别人切莫急着跳出来反对
11
4名将领被罢免人大代表,含上将王春宁
12
证监会严肃查处东方通严重财务造假案件
13
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个要素市场化
14
16岁孩子游戏账号被封跳楼自杀,究竟谁该受指责?
15
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6
抵制恶性补贴!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主要外卖平台
17
为何要主动撞击一颗小行星
18
假若没有人举报,85万采购市场价299元产品,就成“漏网之鱼”?
19
一碗面,何以毁掉了一家饭店?
20
整治乱收费、趋利性执法等,司法部有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