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欣赏

张玉海|善结街粮店·换面条

发布时间:2021-11-24     浏览量:383


奶奶离开后,妈妈每天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擀面条,我和姐姐有了任务,想吃面条时去粮店买或者用面换。

去的粮店是善结街粮店。

德化街南自大同路北至二七广场短短500来米的大街两侧,对应着十条小街。文革前后曾被命名为二七一街到十街,自我家住的苑陵街、二七一街开始向北,西面这一侧分别是姥姥家住的裕元里——二七二街,善结街——二七三街,裕贞里——二七四街和花园街——二七五街。

一街二街都写过,今天写三到五街。这些小街道里面是错综复杂蛛网状交织在一起,只是在到了德化街有了直的或大或小出口,西面福寿街只有苑陵街和裕元里有出口。二七四街裕贞里在著名的百年老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南隔壁,很小的一条直路进去。是个死胡同,现在叫断头路。

近代郑州随着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老城区就是现在管城、二七交汇的一些小街道街名做过统一规范,特别小的街道以“里”得名,有18“里”之说,没有做过认真统计,熟悉和经过的就不少。

苑陵街隔着福寿街斜对面有“三多里”,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福多禄多寿多......里面曾有个浴池,是早年间人们洗去污垢的地方;中学时街口出现了“小世界”,可能是仿照上海滩黄金荣的“大世界”起的名。是个娱乐场所,地下人防工程改造,两侧墙上挂着黄红绿闪烁的一串串小电珠,光怪陆离的伴着楼梯向下面传出靡靡之音的黑暗伸去,胆子小没有敢下去。

去三院看病从德化街弓背街口进去,要经过“清平里”。云淡风轻的小街是灰色古朴的砖墙,总使人联想起清平乐这个词牌。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最著名的还是那首我最喜欢的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他老人家在中央苏区饱受左倾冒险主义打压排挤,“遭遇早年政治生涯的第三次跌落”(央视199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大型传记系列片主持词)闲居于会昌城外一个小山村时所作。我尤其喜欢结尾“郁郁葱葱”那句......

15中当老师时下了早课,常去乔家门的杏花村酒店补吃早饭,那里的肉包子和红豆汤驰名城市。要经过三益街,三益街小学历史悠久,是建于1912年的郑铁工人技术学校,也是工人夜校。192021年李大钊同志带领学生李震瀛、张国焘等到河南指导工人运动,曾多次在这里授课,传播马克思主义、播下红色革命火种......学校南院他曾挑灯授课的几间教室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向西走不远,北侧有条小巷,名为“晴川里。想必是取自崔颢的唐诗第一名篇《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难忘的一幕是有次路过时,随意向小巷里望了一眼:两侧灰砖老墙布满青苔、各家各户门前凌乱摆放着种植的花草,小巷深处有个穿白汗衫光头没牙的老汉卖力的蹬着辆小三轮车缓缓而来,车上坐着他老伴,同样没牙但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汉蹬着车像是喃喃自语着给老伴说着什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蓝天白云、清风流动、爱意情深......

深刻在脑海里的这一幕,在有次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美丽女孩儿写的在绿城广场西面对着雅园酒店那个小门约会的信中做了开头和中心思想。

那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到学校调研后到在大学同学办公室里闲坐、聊天,见到了课间来这里休息的她,下节课铃声响起,拿着教案低头与我擦肩而过。同学问我:我这个同事是不是像欧洲人?是不是忒漂亮?年轻的心喜欢挑战不可能, 我说:我开始追她、写封信你转给她......

信中结尾有“18个如果......你就不要来了;第19个如果......你就来吧。”;还有“但愿那天有雨但愿那天有风”的词句,真是一语成谶!那个晚秋星期天的下午本来阳光灿烂、游人如织,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把穿着薄夹克白衬衣打了半桶摩丝梳了大背头的我瞬间从周润发的自我意淫想象中拉回现实——浇成落汤鸡。

嵩山路的疾风骤雨后空空荡荡、颇感凄凉......好在她如约而至,推着自行车到我面前,露出整齐的白色贝齿粲然一笑:你还真在这儿等啊!那是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却仿佛多年的老朋友在雨中偶遇......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
看世事无常
看沧桑变化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
永在我心中
虽然已没有她
走吧走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
也曾黯然心碎
这是爱的代价
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她
偶尔难免会惦记着她
就当她是个老朋友啊
也让我心疼
也让我牵挂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
让往事都随风去吧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
仍在我心中
虽然已没有她
走吧走吧......

第一唐诗字字珠玑,玄机无穷,今天“日暮乡关”黑发依然的自己,站在2021年第一场大雪后的窗前,看着小区外面白雪皑皑的两条即将竣工安静通向云雾蒙蒙不知尽头的街道:一为“烟波”、一为“浩淼......

再有就是二七四街的裕贞里。这个繁华闹市里的小路庭院深深,最里面是二七分局家属院。有个冬天的夜晚,同学常小四在这里被人打昏了......

常小四是我们四中初84.1班的同学,1班因为刚上学时有两个发育早180的大个子,仗着身大力不亏,在学校打遍全届无敌手,有时甚至还追打高三的大哥哥,欺男还不知道霸女,无法无天、气焰嚣张。

常小四属于发育晚的,像个长着几根绿色萝卜缨的小白萝卜头,萝卜头上还有几颗明亮的雀斑和麻子,常被同学欺负的对着墙哭。初三长了个子有了些底气,形成了一方势力有了出头之日。

他家住在中原路立交桥上面西工房平房区,和我上下学有短暂一段的同路。有次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放学,本不认识的他过来挑衅,被我忍无可忍打的满脸窜鼻血,跟小关公一样。不打不相识,也喜欢交朋友的他把我引为知己,常和我交流他东打西杀的壮举。

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他接了母亲的班到大同路西头临近火车站的化工用品站工作。那时正是化工产品莫名繁盛的时期,原来国营的几家化工店有了实力合伙盖起了8层的化工大厦,在那个时代的火车站老城区相当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大厦几年间四周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几十家这样批零化工原料的店铺,有他的一个,由此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机遇很重要。

1991下半年中学教师的我工资感谢国家好政策已涨到了183元。有天他买了烧鸡到我家和我闲聊,嘴里咀嚼着鸡腿,自豪的说,他爸翻盖家中平房老屋,他一把手拿出了8000元!瞠目结舌的我把正吃着的一只小鸡翅吐出来、暗自羞愧: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家老屋西房起二层楼时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还有次是他拉着我给几个同学送行,冬日寒风凛冽的火车站广场上他热心的为几个同学拿钱买了票,握手搂抱亲切话别、都穿着黑风衣梳着大背头像《上海滩》上的周润发和吕良伟;我穿着军大衣理着茶壶盖儿,和他们不合拍,稍显质朴、像《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

那次送的有个奇人,据说是唐玉润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姓杨,个子不高,考四中高中时分数比他个子还低——5门总分72,分数线是292分。但他还是被破格录取了,因为是绘画天才特招。确实有天赋,高一时他就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的金奖(三个之一)。声名鹊起。想想比我们高一届的海燕(男)同学(后被无锡轻工学院录取,也是美术界名校)获得了30个银奖之一就牛的鼻子窟窿朝天、横着在在校园院里走了......

高考后他又被特招到了苏州丝绸学院,这是当时中国八大美院之外最著名的美术院校之一。学成归来,开了打印店。主要是应邀帮人写门头,当时他老师唐玉润每个字已达100元,最高的陈天然是120元,他的也不低,60元。下笔如有神、财源滚滚、收入颇丰。

谈了貌美如花的模特女友,花2万多元买了梦寐以求的原装雅马哈400重型摩托,轰隆隆的机车轰鸣声中每日带着女友吃香的喝辣的、招摇过市......那是1993年。上篇写过1995年市委北院潇洒木兰还是富豪的标配。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烦恼,一个雨夜杨同学喝了不少酒,和女友闹了别扭,神思恍惚中撞了人,在疯狂奔逃躲避交警处罚时慌不择路,一头撞在友爱路省文化宫后面卖布匹摊位柜子的玻璃上,一命归西......

听常小四后来说,是他自己太追求个性,为自己设计了一款黑底金字的名片,不吉利。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冥冥之中皆有定数,都是上天的安排。

常小四被打昏死那次是去裕贞里二七分局家属院找仇家打群架,去了78个人,谁知公安子弟战斗力被他们严重低估,三招两式他们就顺着黑暗的裕贞里向灯火辉煌的德化街逃窜,后面是一路追杀的院里孩子......

眼看快到街口迎面来了辆下班的三轮摩托车,上面是俩公安大叔,机灵的小四扬子江心捞住了棵救命稻草,对着车大喊:报警,他们打我......话音未落,骑车的那大汉下车说了一声:让你报警,打你的是俺家二小子!警用大皮鞋飞起一脚夯在小四脸上,向后飞腾仰面躺地昏死过去。几天后,出了拘留所的小四捏着被踢塌的鼻梁、对我摇头感叹:再也不去裕贞里了......

再向北的二七五街花园街是个浪漫的名字。常让我想起小说《花园街五号》,这是现代作家李国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83年发表于《十月》。

《花园街五号》以临江市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为背景,通过花园街五号这幢俄式别墅主人的更替,真实地描写了围绕当时经济改革中选择接班人问题所展开的矛盾斗争,塑造了几个具有时代特征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主题。小说突破了一般作品固于某个具体改革方案之争的表面化描写,紧紧抓住选择接班人这一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置于半个世纪的广阔历史背景中,把现实与历史交融起来进行描写,深刻揭示了这场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同名的剧情电影,由姜树森赵实联合执导,庞学勤方舒主演,于1984年在中国上映。剧中英俊老生庞学勤扮演的男主角刘钊与当时第一女星方舒扮演的女主角吕莎缠绵悱恻、欲罢不能终让位于事业的爱情。虽不能算美不胜收却也诠释了另一种远近相望、心心相印、默契责任、稳重达观的别样男女爱情,令人赞叹——每个年龄段都可能拥有爱情,是美感不同的爱情。

我们的花园街没有文艺作品的那么浪漫,也有自己的一方美好,特别是从善结街过了短短的五英里(也是18里之一,因民国初年出过国民军的五个英雄得名),拐进稍开阔的花园街南口,在路边民房的墙角有个高大的灌木花树,是棵夹竹桃,印象中绿色的枝杈有人用棉线系成较规整的一束、上面一直开着紫红色的花朵、满目缤纷、静静独处、悄然绽放,是这条小街名字的由来。

沿着这条安静的呈圆润的Z型街道到了东口,原本狭窄的小巷喇叭状放射到德化街上,街口外面右手是家国营水果店,整年飘散着各种水果混合的甜蜜味道,水果店对面就是著名的老蔡记蒸饺......

处在中轴位置的二七三街、善结街在这几条小街里算是大街了,街口两侧是后来的妇女儿童用品大楼和三得利金店;街正对着的二七八街里面不远有德化街电影院,两侧是新华书店和刘胡兰副食百货商场。

裕元里中段的一个丁字小口岔向北,民房间有个大的公共厕所,向前不远弧形的向东逐渐展开较为宽阔的街道就是善结街了。这是个周边比较重要的街道,相当于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英国的唐宁街、法国的香榭丽舍......进去先是有房管局的公房——两栋红色和灰色筒子楼院子相向而立,筒子楼院子里有水管和厕所,比较现代化;过了红楼东面的小街口就是粮店了。粮店前面还有德化街办事处和派出所。

粮店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是关键部门,民以食为天,基础的食物来源之地,围绕粮食我们才能深谙粮店的重要性。

小时候在邻人或者西头李小三家的黑白电视看过两部黑白电影《粮食》和《沙家店粮店》,都是反应的革命战争年代争夺粮食这一生命线的故事,很生动,只是那时看不懂,也没耐心看。

长大了看过《天下粮仓》等电视剧也未引起对粮食重要性的心灵触动。冯小刚的电影《1942》是唯一一部使我产生对粮食的敬畏之作,与故事内容在河南本地发生、演职人员的精彩刻画有关。

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也是粮食大省,改革开放后粮食总产量长期仅次于黑龙江高居全国第二位。抗战期间直到1943年全境基本沦陷之前,都是国军第一军粮和兵员壮丁来源地。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战争和天灾,也有过饿死几百万人的惨痛历史。

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经历,但在各种信息源的影响下曾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有年春节大年初一,到父亲家早,和爸爸哥哥闲聊起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回忆至少在郑州没有很多文艺作品渲染的那么严重:街上的人吃野菜、扒树皮(粮食没有完全断供,只是不够)当口粮好像只有几个月,随着国家调整,逐渐就恢复了常态......他们是很平淡的一种回忆。

从那个大年初一的闲聊自己感到凡事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以偏概全,要全面能动积极客观的看问题。

善结街粮店在儿时记忆中有着源源不断充足的粮油资源。粮店是个四合院,进了大门左手厢房是两间灰砖大瓦房,临街开了小窗户,隔三岔五不定时的打开作外卖窗口;里面卖挂面、湿面条、精装油,工业化加工的半成品;门前有个大汽油桶,黑色油渍布满桶身,里面装的是菜油,粮店员工用特制尖嘴铁皮壶从里面吸出来油,到堂屋的灰砖大瓦房里倒进有计量器的长方体售卖机里,机器上有个鹅脖型细嘴,根据需要,营业员按着电钮把油压进顾客接着的白色塑料油壶中,回家食用。

堂屋主要是卖面,三面围墙堆满如山的白棉布袋,空气中充满细微的面粉颗粒,使人想打喷嚏;营业员蓝色的劳动布工装、帽子都成了白色,只透出些微的蓝色本来面目。人也成了白面人。

买面和油都要有票,票证时代是计划经济的一大特色,在相应历史时期科学的分配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源,粮油也是如此。

人不会天天喝油,却要顿顿吃粮,粮票就更重要了。1990年大学毕业当老师有次和初中同学海平聊起各自生活待遇和标准。他毕业于城建技校分到市政管理处修路。钱的收入差距先不说,粮票我28斤,他定的是“力工”,听着就很下大力,所以每月粮票58斤!使我很不满,差距太大了,而且粮票里也附加有一定金钱比例。

小时候就老实,老实人就吃亏或者占不到便宜。同学东东和赵小二相对就不老实,经常偷了家里的粮票逃学到老坟岗和社会混混接头换成钱。这是违法的,被事管会(工商局的前身,前不久又改成市场管理局了,有点莫测轮回的味道)抓住过一次,罚没所有粮票还扇了他俩几耳光,把脸都打肿了,充了几天胖子。

没被逮住尝到甜头的时候居多,他们换了钱到商城路人民路交叉口上的萧记三鲜烩面买烩面和麻辣鸡爪、虎皮辣椒几个名菜饕餮一番,吃的满身发热满头流汗满嘴流油满满幸福,至今说起来还流着口水、津津乐道......

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粮票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悄悄淡出历史舞台,先是街上的邻人后来家里嫂子也跑回来说:把粮票换成钱吧!再过一段又说:换不成钱了,还可以换鸡蛋和线手套......嫂子换了一些,鸡蛋吃的不少,侄子后来长成了180的大个子。

爸妈没有换,经过困难时期,他们知道粮票对于我们这个八张嘴的大家庭在不可预知情况下要比金钱重要的多!待到国家正式宣布粮票作废那天,看着从放贵重物品的小木箱子里取出的辛苦积攒的心血——2000多斤细粮券、1000多斤粗粮券......爸妈万分后悔,内向的爸爸坐在床边吸着烟一言不发,善良而感性的妈妈哭了......

第一次去粮店是6岁时跟着下乡回来的大姐买面,买了一整袋面粉,50斤,我说,我是男的,我扛回去!把一袋面扔在厨房的地上,歇了半天,儿时的我隐隐的感到人要有责任感。

相似的是多年后,一个大雪纷飞要比2021年初春这场雪暴烈许多的夜晚,和女友回去,她刚在华联买了电热油汀,进了楼洞,我推开她、扛着电热油汀包装箱,一口气上了6......成熟后明白,男人要担当!

小学时开始有时去善结街粮店买面条,在那个开向街道的窗口。都是找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每近中午已经站满了我们这样大大小小的孩子,拿着家里的小竹编簸箕瞪着渴望的眼睛,排队等着到了窗口下营业员大姐把面条放进簸箕里,兴高采烈的顺着善结街、五英里、裕元里上了福寿街拐回家在的苑陵街,交给妈妈。等待着大宽的做的西红柿鸡蛋老面、二宽的做的肉丝葱花汤面和细面条做的豆角黄豆芽肉沫蒸卤面......

每种从善结街粮店换来的面条经过妈妈的手制作后都很好吃,凝结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劳动、心血和期冀,是一个个日子里的一顿顿美味的午餐......

买面条要花钱和粮票,为节省开支,常是用家里多余的面去换面条,一斤白面粉换7两湿面条。换面条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次换了面条回家,妈妈感觉不对,用家里的杆秤称了,真是少了3两,没有责怪我,但我很内疚,一直至今......

粮店上级主管部门是粮管所,相当于各区的粮食局,是好单位。90年代初中学任教未落实女友时闲暇时间多,常去商城路东关小学找崔同学玩,排遣青春的寂寞。崔同学高中时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用他姐姐那辆26斜梁女式小坤车。我们晴天在空旷的黄土地后操场打羽毛球、雨天在前面教学楼一楼的走廊下打扑克......然后在他家里吃饭。

他家是紧挨着学校大门的几间平房老教室,在外屋我们吃了元宵。那是1991年元宵节。

他中学毕业后被有本事的姐夫安排到了区里粮管所下面的速冻食品厂工作。他姐夫父亲是粮管所长,他姐夫也在那里。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那时正是速冻食品行业大干快上开始统治市民餐桌的时代,有条件的单位都建了大大小小的速冻食品厂。崔同学厂的产品味道还真不错,我一口气吃了20个大汤圆,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不过当时也是撑的一夜没睡着觉......

刚吃完20个元宵,他姐夫来了,听说我是人民教师、有文化,非要坐下来和我聊天,给我递了根烟。我打着饱嗝嘴叼着,傲慢的等着他给我点上——不是傲慢,是不懂事不懂礼节。不怎么吸烟,中学偶尔有同学给我点根烟,我都是伸着嘴在对方给我点烟时,手连捂都不捂,被同学戏称:你这最少是省部级领导的派头啊!

那天也是,叼着烟等着他姐夫点,他姐夫擦亮一根火柴对我示意:嗯嗯......我大为不解,也对他:嗯嗯......意思是:点吧,还犹豫啥!他姐夫没办法说:你烟噙倒了!我忙拿出来,恍然大悟:烟过滤嘴在外面......

那是一段比较无聊的青涩岁月,伴着同学厂里的20个大元宵下肚有点如鲠在喉......

15年后,一个早春的早晨,来到了东关小学。那年初,学校部组织部少年部权益部协调联动在全市学校系统发起了一次希望工程大型公益募捐行动。那天各部门负责人去的比较齐,组织部冬梅、学校部小燕、少年部煜红......原来和崔同学打羽毛球的后操场与前操场间已盖起了一座4层大教学楼,楼前摆了一排小课桌作主席台。早春春寒料峭的清风中、“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嘀嗒”嘹亮的少先队鼓号声中,我们站在主席台那里弯腰让少先队员系上鲜艳的红领巾......

抬起头望着远处大门外好奇围观的人群,大门里面一侧曾经在1991年元宵节吃了20个大元宵的崔同学家早已夷为平地,种着郁郁葱葱的花草,崔同学所在的粮食速冻食品厂已破产很多年,粮食行业进入了一个低潮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2021这场突如其来的初春瑞雪盈门的前面,天气多是温暖的阳光灿烂。在一个特别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拿拐杖下了楼锻炼。沿着小区后面种满绿树繁花铁栅栏围墙里面的环型小道昂起头大步走,看着围墙外面尚未同行静静的烟波路,轻声哼唱着最喜欢的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想起这三年的日日夜夜......

2018年底积劳成疾不能行走被担架抬进了医院,经过治疗、修养、锻炼、洗衣服、做饭、写作、会客、赴宴......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重新来过、在常人眼中苦行僧般的生活里自得其乐。春夏秋冬里在这条小径走过,拄着拐棍,先是要分别在南门、儿童乐园、东门的长椅歇三次;到只需要在南门那里歇一次,再到近一阶段感觉很好的变化:曾经严重的晨僵症状没有了、双脚麻木感减轻脚底又有了触觉、平衡感已如常人——不会无意间就随时摔倒了......

重要的是每天下楼围着小区转一圈可以不掂拐棍了,而且可以一口气走一圈还不感到累——腰腿尚无明显的疼痛或无力感......长期跟踪观察治疗的郑大五附院康复科专家、洪宪皇帝宫廷御医孙子的中医博士郑教授在电话里惊叹:我的哥哥啊,你是创造了人类医学的一个奇迹啊!

这是2021辛丑年春节后的一天,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有的已经开始发芽,“邻居几只花喜鹊在头顶的蓝天白云下盘旋欢唱,我决定在儿童乐园晒会儿太阳。

天儿好,儿童乐园里很多人,老人和年轻的妈妈们带着孩子在阳光下孙悟空造型的滑滑梯爬上爬下、尽情玩耍。几张长椅也基本坐满了。只好过去挨着一个老人坐下,点上一根烟。老人手边的童车里他小孙女露出笑脸向我伸出小胖手......

老人和我聊了起来,问道:你多大岁数?我说:50多了。他说:不像啊!看着是个有本事人啊。我说:有点本事。他又说:父母都在吧?我说:都走了。他略带歉意的问:都多大年龄啊?我说:妈妈走的早,在我考大学那年,爸爸多活了20年,82岁走的......他说:都不算大岁数啊!那些年养家辛苦......我说:是啊,我们姊妹7个。他说:是吗是吗,这可不好养活大啊!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粮票取消那天,坐在床边低头闷声吸烟的爸爸和掩面而泣的妈妈......

我说:是啊,真不容易。你老歇着、我去再走一会儿......

日暮乡关、烟波浩渺、阳光灿烂......


作者:张玉海 男  1969年生于郑州。1990年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生物系至郑州十五中任教。1995年公选至共青团郑州市委工作。2007年转岗至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91年始,零星发表散文、随笔、调研报告、论文等。

版权所有©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    京ICP备2023022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