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评论

不许“不满意”,究竟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权利?

发布时间:2025-11-08     浏览量:3
青锋

“本应是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汲取民智的重要渠道,却在某些地方和场景下成了‘只能填满意’”。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报道披露的这一现象,不仅是当下自上而下一直反对的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更是某些单位某些人玩弄的自欺欺人的恶劣把式。

一般来说,向大众搞满意度调查,让老百姓根据自己对单位工作给出评价,大都是为了能从百姓的反馈中找出自己工作与老百姓需求之间的差距,以便针对百姓的呼声制定出有效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遗憾地是,当下某些单位居然把满意度调查当成了某种形式的秀场。不仅要求被调查对象不按自己切身感受反映问题,更是一刀切地要求被调查对象只能选三星以上的“满意”。这且不说是在现场有人指导下的要求,更令人诧异的是,所谓的满意度调查竟然把当下科技技术用到了极致,也就是在满意度调查的APP页面的选项中,通过技术设置,让被调查者只能选择三星以上的“满意”选项。

如此而为,不仅剥夺了老百姓反映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合法权益,更是调查者自欺欺人的典型表现。

说实在的,这种瞒天过海调查得来的结果,不仅对自己工作改进没有什么价值,更是对上级有关单位的欺骗,尤其是对上级有关单位出台政策带来不应有的误导,最终有可能不仅殃民,很可能还将祸国。

青锋注意到,有关评论指出,要扭转“定制式满意”,需要改革评价机制,将基层人员从过多的考核、打分中解脱出来。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而解决满意度调查不许“不满意”的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求搞满意度调查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否则,即便是靠瞒天过海、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得来的让上司满意的政绩,得到赏识并得以提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也会被事实戳穿,到头来恐怕也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

要知道,欺上瞒下落马官员的前车之鉴已经不少,后来者千万不要再步其后尘,前仆后继了!

版权所有©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    京ICP备2023022570号-1